女同av

当前位置:女同av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女同av 举办首届“中西互动与近代文学转型”学术工作坊

来源:女同av    作者:女同av    时间:2025-11-11
 

2025117日至9日,由女同av 主办的首届中西互动与近代文学转型中国近代留学生文学群体文献辑考、整理与研究(1840-1927学术工作坊在杭成功举行。与会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河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江苏省社科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

姜荣刚会1 拷贝


开幕式由会议召集人、杭州师范大学姜荣刚教授主持,女同av 副院长刘正平教授致欢迎辞,阐述本次工作坊旨在深入探讨中西文化互动背景下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路径及其特点,并借此助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留学生文学群体文献辑考、整理与研究(1840-1927”的全面展开。

与会专家在四场专题讨论与圆桌讨论环节中深入交换了学术意见。

会议第一场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易晖老师主持,宜春学院高建青老师评议。河南大学胡全章教授重新评估了康有为在晚清文学界革命中兼具思想先驱与实践主将的多重角色。杭州师范大学邵宁宁教授通过对鲁迅《自题小像》的细读,开辟了理解鲁迅早期思想与文学叙事的新路径。首都师范大学孟庆澍教授剖析了立宪派借《东方杂志》宣扬国家主义以抗衡革命派的思潮。中国社会科学院潘静如老师关注庚子事变后的清宫词创作,揭示其在政治、历史与商业互动中形成的现代性景观。评议环节就康有为的翻译参与、近代与现代文学研究界限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第二场由河南省社科院黄贞权老师主持,宁波大学罗紫鹏老师评议。杭州师范大学朱晓江老师探讨了周氏兄弟对梁启超移人文学观的承继与发展。上海师范大学朱军老师以嘉业堂为中心,阐述了其作为遗民文化庇护所对文脉现代转型的推动。华东师范大学张春田老师聚焦文学与城市的双重建构,剖析文学中的城市城市中的文学如何共促文学现代性。江苏省社科院邓瑗老师以《茶花女》为个案,揭示中国现代情感结构的内在悖论。浙江大学周旻老师分析了周瘦鹃社会小说著译融合中西、贴近现实的特质。评议环节就周氏兄弟差异、鲁迅上海写作属性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第三场由杭州师范大学张洋老师主持,王海晗老师评议。宜春学院高建青老师聚焦墨学的现代转化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河南省社科院黄贞权老师关注后五四时代文学概论对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与重塑。宁波大学罗紫鹏老师以陈景新《小说学》为例,探究近代批评界的读者认知。杭州师范大学吕彦霖老师以全球史视野重释《赛金花》。杭州师范大学谢文韬老师对近代中晚唐诗派形象构建与诗史叙事流变进行了分析。许昌学院翟创全老师对鲁迅思想根源等议题予以深入剖析。评议人王海晗就西学渗入路径、传统文论当代应用、文学史叙事遮蔽性等方面给予了回应。

会议第四场由谢文韬老师主持,吕彦霖老师评议。杭州师范大学王海晗老师剖析了鲁迅杂文创造性转化古典文质论以构建现代范式的历程。刘魏鑫同学关注末代进士群体在科举废止后的心态与文学实践。夏嘉宁同学通过文本对读,勾勒文学功能从文以载道文以醒世的批判性转向。舒红雨同学以《日京竹枝词》为例,展现传统文体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现代化扩展。姜荣刚教授宏观分析了五四后因西方文化反思引发的中西新旧易位现象及其对文学革命的冲击与影响。吕彦霖老师在评议中充分肯定了报告人的研究价值,并从代际关系、危机重构等维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自由发言阶段,邵宁宁教授肯定了会议的多学科视角,同时引发对文学研究中文学性本位问题的省思。易晖老师就近代转型中概念的复杂性及的普适性予以质询。姜荣刚教授回应指出,中西新旧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的动态调整构成了近代文学演进的独特历史面貌。邵宁宁教授强调西方新思潮的涌入带来了迥异于传统的新质,新旧之辨是核心议题。

119日上午的闭幕式上,姜荣刚教授向与会学者表达了诚挚感谢。他表示,本次工作坊有效促进了深度展示与跨领域对话,在近代文学交叉研究地带开拓了多维视角。会议在富有成效的讨论中圆满落幕。本次学术工作坊集中展示了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通过高质量对话深化了对中西互动下文学现代性生成机制的理解与认识,对近代文学未来研究的拓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姜荣刚会议

学院新闻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
(恕园23幢)
邮政编码:311121
综合办电话: 0571-28865207
教务科电话:0571-28866897
版权所有 © 女同av - 女同av影片合集  浙ICP备07009966号